欢迎访问渭南中学官方网站      

校本教材

渭北风情——名胜古迹
发布时间:2015-05-14 11:02:00  来源:   

第三章  名胜古迹

渭南,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,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,是陕西的“东大门”。渭南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,人杰地灵,素有“三贤故里”的美誉。而“三贤”的故里又以渭南下辖的渭河以北地区为中心,因此渭北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渭南下辖的以经开区为中心的渭北地区历史悠久,风景优美,因此名胜古迹颇多。

慧照寺

下邽慧照寺,建于隋(一说建于晋)。唐代香火最盛,宋代亦盛,明、清也曾有过中兴气象;然而,随后便日渐衰微。寺内一塔,十分有名,距下邽数里外,即可望见。解放后,l9721986年,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,曾先后两次维修塔身和加固塔基,增修排水设施和护墙。而今,宝塔依旧岿然矗立,古朴庄严,峭伟秀美;为下邽一大名胜。

慧照寺塔,在原下邽镇政府后院东侧。塔高36米,9层,为四面形。1957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保护范围为塔四周各20米。此砖塔,建于北宋咸平二年(999),至今已千余年;虽为明代重修,但其形制,却具有唐塔特点。塔底边各长66米。塔身层间,为叠涩出檐又回收,逐级递减;每层均三开间,砖作隐柱,枋额隐柱头各有一朵一斗三升斗拱。四角有转角斗拱,为中国传统建筑楼阁式结构手法,具有较高的建筑学研究价值。除下面第一层只有一个南门洞外,以上每层均有4个义卷门洞。

塔之最下层,四个外底角,均有一金刚力士石雕根座。其南门洞,特用青石镶成。半圆形门楣上,有一精致的“二龙戏珠"浮雕。其两边,配有一副十分精美的石刻对联,上镌秀丽的行楷书法,日:“云护诸天垂象教;虬盘万劫奠皇图”。门楣上面之石刻横额,日“悉怛哆般恒哕”。门洞外东边砖壁上,钳有一方小石碑,刻为《下邽慧照寺重修塔记》。门洞内,中间亦装有石门框,门已不存;门框前两侧之东西石壁上,刻有文字,字已有所残缺。西壁刻字为:“明正德十六年(1521)三月十三日,知华州县前进士帝丘桑溥,以职事过塔下,拜忠愍公像。时同行者有渭南令王鉴诸君也”;东壁字为:“授久职事,至邑得与柳正夫把酒道旧,复承赵安礼倾盖,竟日有足乐者。丙午仲夏十口。”门框后两侧之石壁上,亦刻有文字,似一副佛教对联,西为:“禅安九旬,穿透百千诸佛之鼻孔。住持海月题”;东为:“经阅三藏,明彻万亿圣贤之玄机。廿一日”。

北宋重修下邽宝塔时,寇准回到老家下邽,见慧照寺塔修复尚未完工,便做功德,施银以助,修成宝塔;僧人因绘刻寇凖像于塔下碑上(此碑后移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)。以故,慧照寺又曾名“贤相寺”。

今据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存“寇莱公像碑”拓片,其上文字曰:“大宋淳化三年(992)孟春吉日寇莱公像”,此当为绘像时间,时寇凖32岁;落款为“天禧二年(1018)九月十三日刊”,此当为立碑时间,时寇凖已58岁。又据《寇凖传》载,端拱元年(988)母赵氏去世,寇准回乡丁忧三月。景德三年(1066),年底又回故里时,见慧照寺正修塔,遂捐银。可见寇凖这两次回故乡的时间,正好在“寇莱公像碑’’之先绘像、后立碑期间。说明寇凖施银助塔.在时间上是吻合的。

此后,塔于宋末大观年间又曾修复,至元代泰定九年(1331)才修好。明代嘉靖年间关中大地震时,塔毁;万历九年(1581),寺僧无尽、荣庵、杨受、刘众等化缘募捐,再次复修。

塔前现有硬山大殿一座,南向五大开间,系民国初年所建;砖木结构,古朴坚固。内奉大铜佛五尊,为明代嘉靖三十八年(1559)铸造。五佛一排列坐:西为菩萨佛像、东为弥勒佛像、中间三尊,是释迦如来三身(法身、报身、应身)佛像。铜佛均高2米,皆盘膝静坐于莲台,袒胸跣足,庄严持重。然其神态各异:或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;或合掌;或一手掐指,一手抚膝;或闭目养神;或恬静自若,神采奕奕。佛像下亦皆为铜铸莲花座;每个莲座上有57片莲花瓣,花瓣硕大。中间三尊佛座上,每一莲花瓣上又增铸一小佛像,姿态多样,制作精巧。因下邽慧照寺之铜佛,型体高大,工艺精美,闻名遐迩,为外地所罕有;故其寺名,又称“铜佛寺”。此铜佛,19581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据下邽镇老人讲,在20世纪30年代,慧照寺的古建筑还保存得比较完好,寺院也比现在大得多。当时,宝塔后的空地上,有五六座安葬和尚的石塔。宝塔前是五间铜佛殿。殿前是两排对峙檐厦房,内供十八尊泥塑罗汉。再前边是一座厅房,内塑立风、调、雨、顺四大金刚。再前面是一个大院,东西两边分建有钟楼、鼓楼,中间是甬道。最前面才是佛寺的山门。大约是在1936年“毁庙建校”风潮中,除只留下现今的宝塔和大殿外,其余的厅厦古建筑等,全被拆毁。

今慧照寺状况大有改善,渭南市临渭区佛教协会,即设立于寺内。寺院原有面积甚大,后因历史变迁,面积仅存3500平方米。

唐白居易族墓(白氏祖茔)

唐白居易族墓,位于经开区龙背乡北程村北。原墓地约计十市亩,在这块墓地里,埋葬着白居易的祖父白铿及夫人薛氏;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及夫人陈氏;叔父白季康及夫人薛氏、敬氏;白幼文、白居易衣冠冢 、白行简、白幼美、白敏中以及白居易的外祖母白氏等计13位亡灵。墓地各坟前原均有石碑,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毁。现有墓地和石碑系1996年由白氏后裔重新修复和镌刻竖立的。现仅保存有一通稍有残损的唐代白氏墓碑。碑首雕龙、天碑座,碑高202厘米、宽105厘米、厚33厘米。碑正中竖刻篆文:“唐故太傅致仕赠太尉太原白公神道碑。”

白氏家族人丁兴旺,其后人分布全国各地,仅韩国、新加坡的就有数十万,且近几年均有代表团前来观光祭祖。

唐自居易祠遗址

唐白居易祠遗址,在今信义乡上太庄紫兰村。未详建于何时,清末渭南知县樊增祥有诗记之。其诗《次韵和石甫渭南道中见怀》云:“昔为渭南宰,言访紫兰村。荒祠记白傅,香火余缁髡。”可知当时,祠已荒凉破败;今已不存。

寇莱公墓

寇准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。封土高4米,南北长15米,东西宽8米,墓前立有“宋寇莱公墓”碑石一通。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碑文为当时任兵部侍郎、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毕沅所书。

宋寇准墓,当地群众尊称为“寇陵”,在今官底乡左家村南一里许。19568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墓被破坏,之后又有修复。今幸植有一大片柏树,计63株,用以纪念寇准寿63岁;远看郁郁苍苍。中有坟墓,南北12米,东西6米,高约5米;墓南还建有一座纪念寇准的砖碑楼。近七八年来,每年清明,当地政协以及文化、教育界均有祭扫寇陵的肃穆仪式,由官底政协学习小组主持,下邽政协参加;近年南七等乡亦来参加。

宋寇准祠遗址

宋寇准祠遗址,在下邽的有两处:一在官底乡寇准墓旁,一在今下邽中学所在地。在下邽镇者,清乾隆《渭南县志》载:“慧照寺在下邽里,宋咸平二年建,大观元年修,明嘉靖三十四年重修。内有塔,塔下有寇莱公像。

景贤书院遗址

下邽镇景贤书院,是清代下邽人唐顺祖(曾任固原学正)、唐宾饧父子,于道光三年(1823),在原寇公祠的基地上创办起来的书院。因原下邽县是驰名的“三贤故里”,即唐代张仁愿、白居易、宋代寇凖三位贤人的故乡,故其书院特以“景慕贤达”中的“景贤“二字命名。景贤书院遗址,在今下邽镇慧照寺西。

据下邽镇西关村民田克民(60)讲,1963年许,他在今下邽中学院子里,见到村民挖出一方小青石碑,约长70厘米、宽40厘米、厚8厘米,碑面四周刻有花纹,中间横刻有楷书字:“景贤书院,黄家辽斜,地土面积一百一十亩。”可惜此碑已不知流落何处。据原下邽中学校长李拴良先生讲,闻学校尚存一“景贤书院”石匾,惜其字早已被锉去。

形成原因

 唐顺祖之子唐羲寅(举人)与知县鲍铁帆及余仙圃玉成之,并增置学田以作经费。后因连年灾荒,院事停办30多年。后来,羲寅去世,又加之回民战火,竞使书院房舍焚毁大半。直到光绪十九年(1893),渭南知县樊增祥在任,他重视文化教育,倡议重修景贤书院,并捐俸银100两;又商请在外做官的雷光甸(礼部主事)、曹元阶(县知事)及乡商曹元坤各义捐白银l000两。官路乡王松年(在京作御史),捐土地600亩以作学田;使学田增至1400名亩。为办好此事,乡人公举士绅八人(常生馥、刘映清、柳阴清、王鸿治、武豫泰、焦连城、师守谦、董班良)主办重建之事。经多方募捐,数年努力,终于建成一座颇具规模、设备像样的书院。正如武树善《渭南县下邽景贤书院重修记》中所述:其“尊经之阁,享贤之祠,庋经之宸,讲艺之堂,栖士之所,以及户牖案几,炉灶釜甑之属,无不鼎然犁然,纲举目张” 。

基本面貌

 书院南向,大门上方悬挂“景贤书院”匾额,为名宦樊增祥知县所书。进门是一方花木小院,更里则有三个圆门;中门题额“文苑”,东门题额“正谊”,西门题额“明道”。

 进中门,第一进为讲学课堂。其两边楹联为:

吾学以三千年周孔为宗,尽孝竭忠,是名教完人,方不愧读书种子;

今时则九万里纵横之会,言庞事杂,要放开眼界,尤必须立定脚根。

第二进大房,乃为寇公祠,并作为藏书阁(内有书楼)。其楹联为:

奇勋在昔,倘策筹弃汴,驾返临汉,将不待靖康嗣位;

故里于兹,况图书满架,竹树盈庭,尚何须宋玉招魂。

此房前大院两边,各有房屋。西为膳厅,东为张仁愿、白居易祠堂。祠堂内供有木牌位,其门上楹联为:

受降城外月如霜,独立三边静;

浔阳江头夜送客,孰云吾道非。

发展史

 书院建成后,立即聘请下邽新举人武树善为书院山长,招生开课。其课程设置有经、史、地、算、格物(物理)等。学生每月还可领到膏火费(助学金)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武树善去山西作官,先后继任山长的有武豫泰、李凌虚、王念祖等。

 书院东边,与慧照寺相距20多丈,是几户人家的农田;书院西边,是县丞公署(县副知事、二爷衙门)。书院北边是藏书楼。为了礼敬先贤,书院规定,每逢寇辈诞辰(农历七月十四日),全院师生都去官底镇北边的寇陵扫墓。教师赵福元(生员),还填写有一首纪念寇莱公的歌词,其大意为:

 伟人志气迥不凡,七岁题诗华岳颠。毕士安,极力推荐在朝端;护大驾,幸澶渊,只手挽狂澜。丈夫决不受人怜…….

 景贤书院重新建成后,即成为渭北最高学府,入学员生甚多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根据当时书院改组的“通令”,将其改名为“景贤高等小学堂”;l942年又改为“景贤私立初级中学”。书院建立以来,人才辈出,知名人士有颂臣、王普涵、黄树泰、姜宏模、郭临清等(暨屈武先生),都曾在此受业。

最终定位

现景贤书院为渭南市下吉中学,为省级标准化中学。

镇风宝塔

镇风宝塔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又名来化塔、庆安寺塔。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东渭南大荔公路以南、距渭南市约35公里。塔始建年代不详,北宋重修,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(15561月)华州大地震时塌毁,三十七年重建。通高约30米,四底边每边长5.8米,塔基方形。塔身底层南辟券门,额书“镇风宝塔”,二层以上每面辟券龛或假龛(隔层真假相间),共有36券形门道,门道宽6尺唐时1尺约合今尺7寸,长9尺,9层合为81之数。

塔一层外壁有砖刻:“维大明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忽天震地裂,摇倒舍利宝塔一所。”二层两壁石刻:“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渭南县来化镇庆安寺重修塔记”载:“夫上古设塔时,左有洛水,右驿柳林,于是望景观卜,而竖塔于此,待以壮风光,美瞻视,镇四方。”因长期受沙苑风沙侵蚀,塔身破坏严重,塔刹已毁。1979年市政府拨款加固处理,2004年对塔进行了全面修缮。

 

本课测评:

了解渭北地区各处名胜古迹,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名胜古迹。

学习延伸:

作为一个渭南人,你将如何向外界朋友宣传你的家乡?简要写出宣传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