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主任建设
写在前面的话:
接了这个新集体,我心里很清楚,要凭经验,但不能够走老路子。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带,但我就知道要带好。因为每个新生事物,我们都不敢肯定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生些什么,所以,时刻用心成了自己的带班生活的主色调。只有心与心的链接才是最为牢靠的联盟,分享是心与心的对话,分享是信任的开始,分享是敞开心扉的过程。
不必说以大局为重去落实学校领导的治校方略,也不必说对学生一日常规细枝末节的管理过程,单说自己是如何从分享中发展孩子的爱的能力。
建立并明确家的感受。
远离了父母的孩子,带着家人嘱托,带着自己的期望,也带着少年的轻狂,来到这里汇合,组成一个团队,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之旅,在尝试中去完成自己的梦想。可是,在高中生活刚开始后不久,这群原本会嗷嗷叫的孩子,很快就哑了声。因为他(她)们惊奇的发现,高中的生活远不是自己之前想的那么美好。“冰冷的现实”,使得这些远离家人“温暖怀抱”的孩子“蜷缩在自己的地盘上”——只把自己当回事。表现的自私,甚至冷漠,总是对周围的人事物不满意甚至挑剔。这种感觉就如同就在自己的家里一样“不管咋样,你们要把我当回事”,否则我就闹,我就烦,我就反感,我就想离开。在校和在家这两者之间有相似性的东西存在:远离家就想家,回到家就吵就烦就想离开;想要新生活,到了新生活却又厌烦,又想离开。不变的是孩子,变了的是长大了一些,学会把“厌烦,又想离开”表达成“自私,甚至冷漠,总是对周围的人事物不满意甚至挑剔”。
面对学生这种 “非常熟悉的不适应”,作为学生生活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,我们班主任老师首先能够做的事情就是,把这种感受分享到孩子的心田中去,让他(她)们明白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怎么回事。认清楚“自私,甚至冷漠,总是对周围的人事物不满意甚至挑剔”背后的秘密。来到这里,多数人都一个样,只是在表现上程度各有不同。回忆小学、初中也不就这样吗?重要的是我们要接纳自己,也要接纳别人。
师生之间建立认识上的一致性,就为之后共同相处,并能够达成新的共识提供了可能。比如共同遵守学校的规则,获益的将是自己;比如建立自己来此的目标,显得尤为重要;比如认清自己与目标的距离,就能够决定自己该使多大劲;比如要改变这个集体存在的弊端和不足,自己应该做些什么;比如面对自私冷漠甚至有破坏性行为,我们每个成员应该如何去改变等。每一件事都是心与心的碰撞,都是爱的能力的表达过程。只要是来自真诚的声音,就能唤醒真实的回应!让每一次交流都能唤起孩子在父母身边调皮而又被爱的感觉,爱的流动除了滋润心田,还要激起力量和生机,在爱的暖流里存有希望,在希望的田野里享受着爱。这是家的味道。
确立了家的氛围和感受,更有利于去认识每一个成员,因为他(她)们的角色会自动化的呈现在这个集体里。一言一行,举手投足,都会尽显个体在家里的原貌。就像看戏一样,每个孩子都在舞台上真实的表演着。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是每个父母都想做但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,老师只需要一双眼睛就能一览全貌。在此,班主任老师不但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,更重要的是扮演了他(她)们的父亲或母亲。有了父母,也有了孩子,这个家在结构上就完整了。
既然是在一个家里过日子,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在家里、在成员之间产生,当然也要在家里、在成员之间解决。实际上就是看谁塑造谁了,谁影响谁了。
把心放在每一个此刻。
多谈感受,分享从自己开始,占据主动。减少对“别人怎么样”的描述,学会并习惯从“我怎么样”开始。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向真向善向美的,只是针对自制力、自知力较弱的成员,一方面要给时间,给机会,另一方面还要给目标,给规则。能够在关键处予以感化是最理想的状态。否则就要给孩子以更多的过招的机会,在过招中引导启发。从丰富孩子的体验入手,摸清其心理特点,伺机而动予以援手。如果面对学生时自己或束手无策,或大发雷霆,或置之不理,那么我们就被塑造了,被他(她)们塑造成他(她)们“无能的父母”了。作为老师我们被彻底打翻了,我们也自认失败了。而“失败”这个词语的背后是“对抗”。长期的对抗产生自私、冷漠和挑剔,也就能够被理解了。
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孩子听,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。包括观点、理想、要求、困惑、感悟等等。让孩子去理解,去体验自己的感受和老师的感受,那心与心的距离就会缩短。心近了,就有力量去面对问题,去解决问题。有多大问题就能够锻造多强大的心。
从选班干部,制订班级文化,参加学校集体活动,与代课老师磨合,方方面面,日复一日,有争吵,有失败,有抱怨,有指责,也有积极参与,有寻求帮助,林林总总,每件事都是一次合作的机会,分享的机会,成长的机会。爱就在彼此之间滋生、汇集和流淌。
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出多少错,有多少孩子还有多少问题,有多少活动和实践提供给我们去演练,我只清楚一点包容是最有力量的限制和约束。出错时,不棒喝,共同面对,示范给孩子看如何面对错误;进步时,不夸大,共同分享,交流取得成功的经验。不拔高,更不贬低,尊重此时此刻的真实水平。讲看法,不强加。当遇到孩子发出求救信号时,要给与最有力、最科学的支持和帮助,充分发挥“无条件爱”的威力,就像妈妈一个样。并且让这种意识成为一种习惯,在个体和个体间蔓延。
分享是一种能力,是个体从心底生发出来的触角,这触角间对接的信息是爱的符号,这符号承载的就是爱的能力。